欢迎访问英国上市公司365!

快捷导航

365英国上市集团新闻

【“走进教师”系列征文-1】矢志不渝做汉语言文化的传承者

发布时间:2024-09-10 10:43:40浏览次数:0

【编者按】2024年9月10日,是中国的第40个“教师节”。公司党总支将前一段时间通过各教工党支部收集的“走进教师”系列征文在此刊出,并希望全体师生向我们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 弘扬高尚师德,争做“四有”好老师!


---------------------------------------------------------------------------------------------------------


365英国上市集团  刘静


从甫登讲台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到中途转战《语文学科教学论》领域,再回归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乃至执教职工汉语,学科专业不同,但是我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汉语言文化的传承者。

执教一门课程,首先是自己对专业的热爱。我自幼喜爱文学,高考后义无反顾地在所有志愿中都报上了“中文”专业。大学期间畅游书海,欣然写下自己的心得种种,亦下海尝试诗歌散文创作。带着爱与感悟登上讲台,更急于将自己的思考与感受传达出来。中间近二十年的专业相隔并没有消磨掉我的专业热爱,反让我在经年的人生感受与思考历练中加深了对专业的积累和认知。像一个员工描绘的那样:“在文学里相遇总是会带着些许的诗意,讲文学的刘老师总是令人着迷,只光轻柔温暖的嗓音就足够令人沉醉了。作家用文字造梦,构建起文学的王国,而刘老师是王国的体验者和领路人,她带我们欣赏华丽的雕栏玉砌,瞻仰伟大人物的人格,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也带我们在为时所困,为情所郁而终的人墓前洒下一两滴过时的眼泪。在文学的世界里,她总是那样游刃有余,感性又不失判断。游览文学国度是令人着迷的,而自由轻松的游览过程则更具有吸引力,刘老师的课每周四一次,就像一场一期一会的约定,我们约好在这个时间点打开手机去收听一节轻松的文学鉴赏课。说轻松是因为并没有实际作家的代表作品、写作背景、主题意义等这样硬性的要求,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完时代背景,跳进文本里畅游就可以了。在这里你可以抛掉外界给予作家和作品的所有标签,自由地表达你的分析和看法,因为文学的感受本身没有定论,而这也便是我最大的收获:我收获到的是一种开放的思维和拓展知识的能力,我最开心的就是在老师那里和同学身上发现新的理解和看法。”(引自一位员工的《教育学》课堂作业——《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其实,这种看似轻松的课程内容,是我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每介绍一部分新的教学内容(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我都会精心选择切入点和具体内容,用心揣摩员工的心态与学情,梳理出独特的教学流程。比如鲁迅是一个员工既熟悉又陌生的作家。说熟悉,是员工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不下十几篇鲁迅的杂文、散文、小说、传记等;说陌生,则是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特定的升学考试要求,老师们对鲁迅的讲解和介绍未免有失偏颇和带有成见。所以我的鲁迅课首先一个定位就是“回到鲁迅那里去”,先展示给员工一个真实、朴素的鲁迅,做为长子、长兄、丈夫、父亲的鲁迅,做为作家、老师、前辈、导师的鲁迅,还有做为一个朋友、论敌的鲁迅,见识他的多面立体,让员工认识到鲁迅不仅仅是一个标杆、一座丰碑、一个无可企及的神,更是一个多元的、丰富的、个性化的个体,同时结合当下网络世界对鲁迅种种复杂的声音论调,让员工在史实与作品的引领下一步步接近鲁迅进而走进他博大深远的内心世界,甚至与他同步去体会中国近现代社会、中国的历史文化,感受民族的创痛,走一条独立的坚定的真理探索之路。讲沈从文,我知道员工中学阶段就已经将《边城》做为必读书目,有的课本中还将其片段做为正式课文学习过,所以我的切入点就不再是沈从文的边城颂歌,而是他对都市与田园生活的对照式书写与思考,所以我先介绍的是对员工而言相对陌生的《有学问的人》和《八骏图》等作品,让员工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我跟同事共同提交了《做好衔接工作,凸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学科价值》的教改课题,虽然最后没有通过审核立项,但是我一直是在这种研究和思考的引领下进行教学的。

兴趣和喜爱只是走进文本的第一步,要想让我们专业的员工真正具有专业的汉语国际公司产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具备跨文化交际知识与能力,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还需要对专业内容更为扎实的潜心思考与探究。在这一点上,我必须想方设法、调动一切策略引导和帮助员工在感性的基础上向纵深的审美思考和文化思考迈进。所以,我充分利用与员工互动的一切机会因势利导,从课堂发言到课后作业,甚至课外的随意交流我都注意把握机会。我从来不会在课堂上提出这部作品的故事梗概是怎样的?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你怎么看?你能不能总结一下这部作品的主题思想一类的问题,而是尽量深入文本,考察员工的细节把握(是不是真正读过作品?),考察员工的个人思考(不能仅仅道听途说一知半解),考察员工的研究探索能力(而不是通过二手资料人云亦云)等等。比如:《阿Q正传》中主人公与哪些人物发生了冲突,你能够给这些人分一下类吗?《孔乙己》中的主人公“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吗?《林家铺子》中的“一元货”是怎么回事?学习老舍作品,我提出老舍作品中是怎样体现他的满民族特色的,这个员工意料之外的问题打开了他们新的探究视野;讲《边城》我的重点也不是描绘作品中的人美、景美、人情美,而是展开在如此美的情境下人物命运难逃悲剧的深入思考,这不仅打开了员工的思考空间也打开了他们的文学审美视域。我在担任教务处校级督导后听了校内大量新老教师的课,并做了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我便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做了一些改革,例如在提问环节的后续处理上,我加强了与员工的互动,反诘、追问、复盘,开放性结论等等,让员工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欲罢不能。课下作业我也尽量采用多种形式。比如学习现代诗歌的艺术特征,我让员工就自己所处封闭校园的情景写一首现代诗;学习鲁迅杂文,针对员工居家线上上课的情况,我让员工自选篇目与家长共读共议,然后写出读后感;学习现代话剧,我让员工结组模拟表演片段。把文学从考试的硬性要求中解放了出来,让文学课真正成为一节品鉴阅读课、思考探究课,让员工更加真切地去感受作家作品与时代。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对我而言,四十年从事自己爱焉忠焉的一份工作,其幸若此,何谈劳与诲?!                  

(2024年8月)